《清心源》第119期

发布时间:2021-05-25浏览次数:225

“空心病”怎么破?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表面上很开心,内心却暗暗悲伤;

外表看上去很坚强,内心却很柔弱。

想为理想而奋斗,却又鼓不起斗志;

明知作业任务没完成,却又无力行动;

想追求成功,却又害怕失败。

有时候躺在床上,一躺就是一天,即使内心无比焦灼;

有时候明明一直在前行,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但还是感觉很空虚,内心好像缺少了什么。

久而久之,整个人开始颓废,不知道做什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如何度过时间,渐渐伴随着抑郁、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

如果你有以上情况,那你很可能正在被“空心病”困扰着。“空心病”的症状和抑郁症有点像,但是它又区别于抑郁症,那么什么是“空心病”呢?

“空心病”一词最早由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提出,他将“空心病”概括为价值观缺失导致的心理障碍。徐凯文教授做过一个统计,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而这些人是高考、考研战场上,千军万马杀出来的赢家。还有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本应该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潮气蓬勃”的年轻群体,但却有很多人日益成为空心一族。其实短暂的“空心”并不是坏事,它给了我们暂时休整的机会,让我们的身体得以恢复,精神得以放松。然而倘若长期处于这个状态,势必精神麻木、空洞,严重的话还会面临存在感的缺失。那我们该怎么使自己“去空心化”呢?

·善用积极框架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指的是人们对一个客观上相同问题的不同描述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如果描述中带有更多积极词汇或因素,叫积极框架,反之,叫消极框架。它告诉我们“怎么说”远比“说什么”更重要。处于“空心病”的你,可能会更容易从悲观的角度看待问题,事情还没有发生,就早已给这件事判了死刑,早早在心中投了降。悲观的思维导致了消极的行为,所以改变自身的思维是很重要的,这需要我们建构积极的思维框架。例如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英语四六级考试后,却还有10分才过关,这时我们可以将“运气太差了,竟然还差10分”改成“只差10分了,下次再努力一定可以过的!”“只差”和“还差”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给了我们不同效果的心理暗示。所以当面对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觉得自己没力气行动的时候,可以提醒自己用积极的思维框架去描述这件事情,感受积极和消极两种框架的差别,进而获得行动的力量。行动起来,“空心病”就好了一半哦。

在过程中感受人生的意义

“空心病”的人往往对人生的意义感到迷茫,但要弄明白人生的意义本就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感受人生,享受过程,而不是对事情的结果过于担心或者耿耿于怀。人生的意义不是坐在那里凭空想出来的,意义是在行动的过程中寻找到的,所以尽情享受人生的每一个过程吧,越是具体的劳动越能拯救当下的虚无。

·改变评价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我们做某件事的动机分为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所谓内部动机,是指一个人专注自己所从事的活动状态,自主探索、愉悦感和满足感都来源于事物本身。而外部动机,则特别关心他人的评价以及行为之后可获得的奖赏,做某件事常常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金钱和权力等外部因素。一味地关注外在评价,会失去自我。所以下次做决定前,可以先问问自己的内心感受是什么?之所以做某件事,是自己想做,还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或外部奖励?越倾向内部评价的你,越可以找到做事的快感,事情也会变得有意思起来。

·及时寻求帮助

虽然“空心病”与抑郁症不同,但如果真的感到非常无力又痛苦,要及时寻求身边人的帮助,必要时要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哦。

请积极地给自己的体验与经历赋予意义吧,积极地活在每一个短暂的当下,和“空心病”说拜拜!

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